首页范文合集历史变迁中的“孝”
天锋

文档

11068

关注

13

好评

54
DOCX

历史变迁中的“孝”

阅读 693 下载 6 大小 34.33 KB 总页数 7 页 2025-09-19 分享
价格:¥ 2.10 VIP享免费下载特权
下载文档
/ 7
全屏查看
县民政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
剩余 6 页未读,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需完整阅读或下载请先购买文档
1、本文档共计 7 页,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,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。
2、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,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,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,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,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(如 [转卖]进行直接盈利或[编辑后售卖]进行间接盈利)。
3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
4、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,或者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等,请点击“违规举报”。
历史变迁中的“孝”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,“孝”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。中国自古以来便有“孝悌为仁之本”“百善孝为先”等经典表述。事父孝,故忠可移于君,孝悌行于家,则仁恩可推于外,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。“孝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,我们理应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历史演变进程。原始的孝观念甲骨文“孝”字反映了商人的孝观念。我们翻阅商代文献,对于其孝观念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《尚书·太甲上》云:“先王顾諟天之明命,以承上下神祇。社稷宗庙,罔不祗肃。天监厥德,用集大命,抚绥万方。”《尚书·太甲中》云:“奉先思孝,接下思恭。”等等。从这些材料来看,在殷商人的心目中,逝去的先祖并没有变成虚无,而是在冥冥之中注视着后人,故而对先人的孝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的。由“奉先思孝”一语可知,商人的孝主要指事奉先人,而非孝敬在世年老的父母。这种“追孝”不是殷商人专有的发明,而是一种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事神传......
返回顶部
点击QQ咨询
开通会员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