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范文合集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“幸福”
天一科技

文档

11202

关注

44

好评

196
DOCX

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“幸福”

阅读 677 下载 19 大小 28.65 KB 总页数 5 页 2025-09-18 分享
价格:¥ 1.50 VIP享免费下载特权
下载文档
/ 5
全屏查看
县民政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
剩余 4 页未读,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需完整阅读或下载请先购买文档
1、本文档共计 5 页,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,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。
2、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,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,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,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,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(如 [转卖]进行直接盈利或[编辑后售卖]进行间接盈利)。
3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
4、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,或者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等,请点击“违规举报”。
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“幸福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考察时指出,“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。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”,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那么,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“幸福”的呢?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统一。在马克思之前,学者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其一,将幸福理解为人的感性体验,强调感官快乐的感觉主义幸福观;其二,将幸福理解为人的精神愉悦,强调人的德性及内在追求的理性主义幸福观。马克思认为,“现实的人”是考察幸福生活的基点,幸福只能是现实的人的幸福。现实的人绝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体现动物本能的人,为此马克思批判感觉主义的幸福观,指出一味“追求吃得好,喝得好”,而“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”,这是“粗鄙的”。现实的人也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上抽象的个人,所以马克思批判康德、黑格尔、费尔巴哈等人的幸福观,指出他们的幸福观......
返回顶部
点击QQ咨询
开通会员
返回顶部